设计UI必备技能盘点

踏入UI设计行业这几年,总能遇到新人问:“到底要掌握哪些技能,才算合格的设计师?”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根据行业需求和项目经验,有些技能确实是“敲门砖”,也是长期发展的“硬通货”。今天结合自己从入行到带团队的经历,盘点一下UI设计师必备的技能,希望能给新人一些实在的参考,也让同行看看有没有漏掉的重点。

一、基础软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UI设计师每天都在和软件打交道,工具的熟练度直接影响效率,但“会用”和“用精”完全是两回事。
首先是矢量设计工具,Figma现在是行业绝对的主流,它的协作功能、组件化设计和实时更新能力,让设计师和开发、产品的沟通效率提升了不止一倍。新人别满足于“会用Figma画按钮”,一定要吃透Auto Layout(自动布局)、变体(Variants)和组件库(Component Library)——比如设计一个按钮组件,通过调整变体实现不同状态(默认、悬停、禁用),再用Auto Layout适配不同文字长度,开发拿到后直接调用组件,改一个样式全站同步,这才是Figma的“正确打开方式”。当然Sketch和Adobe XD也是国内不少公司的选择,原理相通,习惯哪个就用哪个,但建议至少精通一个。
其次是位图和动效工具。Photoshop(PS)用于处理图片素材、做插画细节还是必要的,比如修产品图、设计图标阴影;Illustrator(AI)则适合绘制矢量图标、品牌插画,尤其是需要无限缩放的图形。动效工具方面,After Effects(AE)是“老牌选手”,适合做复杂的交互动效; Principle、Protopie则更轻量化,适合快速制作界面微动效(比如下拉刷新的动画、页面切换的缓动)。别小看这些动效,好的动效能让产品“活”起来,比如点击按钮时的弹性反馈、加载时的趣味动画,都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二、设计理论:光会画还不行,得“懂道理”

很多人觉得UI设计就是“美化界面”,但实际上,每一处布局、配色、字体选择,背后都有设计逻辑支撑。
色彩搭配是第一关。不是随便选几个“好看的颜色”就行,要考虑品牌调性、用户场景和信息层级。比如金融类APP常用蓝色、灰色,传递信任感;儿童类产品多用高饱和的暖色调,激发活泼感。还要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对比色的运用(突出重点色)、邻近色的和谐(统一界面氛围),以及无障碍设计——至少确保色彩对比度达到WCAG AA标准,让色弱用户也能看清内容。
排版布局是基本功。新手常犯的错误是“排版太满”“文字大小差不多”,导致用户抓不住重点。其实排版的核心是“信息层级”,通过字号、字重、字距、行距来区分主次:比如页面标题用24px加粗,副标题18px常规,正文14px,辅助文案12px——用户一眼就能知道“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栅格系统(Grid System)是布局的“骨架”,无论是8pt栅格还是自定义间距,核心是让界面元素对齐、规整,减少视觉混乱。我习惯用Figma的网格和参考线,确保按钮、图片、文字边缘对齐,哪怕只是1px的偏差,细心用户都能察觉。
图标与图形设计能力也很关键。图标不是“随便画个形状”,要遵循“风格统一、识别度高”的原则。比如线性图标和面性图标不能混用,圆角风格要全图标一致,复杂的图形要简化(比如用“家”的轮廓表示首页,而不是画一栋带烟囱的房子)。小图标(比如16px×16px)要注意线条粗细,太细会看不清,太粗会显拥挤;大图标(比如48px×48px)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但要确保缩小后依然清晰。

三、交互逻辑:UI不只是“画界面”,更是“设计用户怎么用”

现在的UI设计,早不是“静态美化”了,需要站在用户视角思考“如何让产品更好用”。
用户流程梳理是第一步。接到需求时,别急着打开Figma,先和产品经理对齐用户路径:比如电商APP的“购买流程”,用户从商品详情页→加入购物车→结算→支付,每个节点需要哪些信息?哪些步骤可以简化?比如某款APP把“收货地址”和“支付方式”合并到一页,减少跳转,转化率就提升了15%。画流程图时,推荐用XMind梳理逻辑,再用Figma做线框图(Wireframe),不用纠结视觉,先把模块、按钮、排版定下来——比如首页顶部放导航栏,中间是Banner,下面是功能入口,底部是Tab栏,这是最基础的框架。
交互细节设计决定体验好坏。同样是“按钮”,点击后要不要有反馈?加载时用骨架屏还是菊花图标?错误提示怎么显示更友好?这些都需要细抠。比如搜索框,用户输入时要不要实时联想搜索?没结果时要不要推荐相关词?清除按钮什么时候出现?再比如列表页,下拉刷新要不要有动画?上拉加载更多是“点击加载”还是“自动加载”?这些细节看似小,但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顺手程度”。我通常会用Figma做交互原型(Prototype),模拟真实的点击、滑动、切换效果,亲自体验几遍,甚至让同事试玩,看看哪里会“卡壳”。
响应式设计是必备能力。现在用户可能用手机、平板、电脑访问产品,UI设计师需要确保界面在不同屏幕尺寸下都能正常显示、操作。比如做设计稿时,要同时考虑移动端(375px×812px)、平板端(768px×1024px)的布局,元素会不会太小?间距会不会太窄?文字会不会换行?Figma的响应式功能可以帮你快速适配不同屏幕,但前提是前期布局时要用好Auto Layout,让元素能“自适应”大小和位置。

四、思维与协作:设计不是“单打独斗”

很多人埋头学软件、练视觉,却忽略了“软技能”,而这些恰恰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用户同理心是设计的“底层逻辑”。别总想着“我觉得这样好看”,要问“用户需要什么”。比如设计一款老年人用的血压监测APP,字体要大(建议16px以上)、按钮要大(点击区域不小于44×44px)、操作步骤要少(最好3步内完成测压),而不是盲目追求“简约时尚”。平时多和用户聊聊天,看看他们怎么用产品,哪里会点错,哪里觉得麻烦——这些真实反馈比“设计理论”更有说服力。
沟通能力是“软实力”。UI设计师不是“画图的”,需要和产品经理对需求、和开发对接还原度、和测试验证细节。和产品沟通时,别只说“这样不好看”,要给出理由:“这个按钮放在这里,用户容易和旁边的‘取消’混淆,移到下方居中会更符合用户操作习惯”;和开发沟通时,要理解他们的技术限制(比如圆角太大可能影响性能),同时明确设计稿的实现标准(比如颜色用十六进制值,字体用具体名称和字重)。用好设计文档(Design Spec),详细说明每个元素的尺寸、间距、状态,能减少大量返工。
学习与迭代能力决定职业高度。UI行业变化很快,新的工具、新的趋势层出不穷——今年流行毛玻璃效果,明年可能就变成3D插画;Figma刚更新功能,可能过几个月就有更高效的插件。要保持好奇心,多看行业网站(比如优设网、Medium的UX Collective)、多关注大厂的设计案例(比如蚂蚁金服、字节的体验设计)、多尝试新工具,但同时要“取其精华”:不是所有新趋势都要跟风,而是判断“是否适合我们的产品、用户”。比如一个工具类APP,盲目加入花哨的动效,反而会影响效率;但社交类APP,有趣的交互能增加用户停留时间。

五、行业“加分项”:让你从“合格”到“优秀”

除了以上技能,有些“额外能力”能让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懂点前端知识很加分。不用会写代码,但要了解HTML、CSS的基础,比如“px”“rem”“em”的区别、“flex布局”是怎么回事、“CSS动画”怎么实现。这样在和开发沟通时,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可实现性”,甚至提出“半视觉半技术”的方案——比如用CSS渐变做背景,比用图片更轻量。
会做用户研究能提升设计说服力。比如用问卷调研用户对界面的偏好,用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ing)观察用户操作路径,用热力图看用户点击最多的区域。这些数据能让你的设计不是“凭感觉”,而是有据可依。比如某次改版,我们通过用户测试发现,旧版本的“搜索入口”藏在三级菜单里,80%的用户都找不到,调整到首页顶部后,搜索量提升了30%。
**掌握设计系统(Design System)**是资深设计师的标志。设计系统不是简单的“组件库”,而是包含设计原则、组件规范、设计文档、工具插件的一整套体系,能确保产品多端、多页面的体验一致。比如谷歌的Material Design、苹果的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都是成熟的设计系统。如果你能参与搭建公司的设计系统,不仅提升团队效率,也能体现你的综合能力。

其实UI设计的核心,从来不是“画得多好看”,而是“通过设计解决问题”——帮助用户高效完成任务,帮助企业实现商业目标。以上技能,没有捷径,只能是“多练、多想、多复盘”。刚入行时可能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把基础打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慢慢就能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和风格。毕竟,好设计师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