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新项目、拓展新应用,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迈向万亿元大关。国家工信部研究机构数据表明,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正在飞速发展,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

展望未来,政策利好不断释放。《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年工作计划》近日正式发布,从夯实基础设施、深化融合应用、强化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关任务。同时,工信部将通过实施新一轮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引导各类资本加大对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

一季度以来,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际根节点、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75个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总数达4个;目前工业互联网已在45个国民经济大类中得到应用。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表示,这些数据凸显了我国工业互联网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赵志国指出,我国工业互联网仍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挑战与课题。对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启动新项目,打好强链补链“攻坚战”。实施新一轮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强化关键技术产品短板攻关,提升平台技术供给质量,促进设备、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二是增强新基建,下好数字经济“先手棋”。适度超前推进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建设,提升重点设施效能,扩大区域、行业覆盖面,促进数据流通、有效利用和安全保障。

三是拓展新应用,打好融合创新“团体赛”。推动工业互联网与细分行业融合,推广新模式新业态,打造5G全连接工厂标杆,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园区,开展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

四是研究新政策,用好支撑发展“组合拳”。针对产业发展存在的现实挑战,研究更加“解渴”的实招硬招。拓宽融资渠道,深化产融合作,引导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资本加大对工业互联网领域投资。

五是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年工作计划》,遴选骨干企业打造符合行业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面向典型共性场景,培育一批适用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低成本、易部署、轻量化解决方案。

事实上,不少中小企业已经尝到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提质增效降本的“甜头”。例如,在安徽的华茂纺织通过工业互联网改造升级,工厂每万锭用工由5人降至15人以下,生产效率提高5%;在湖南的立信彩印通过中国联通云镝生产报工系统梳理车间生产流程、追溯生产数据,提升车间生产流程的作业效率,降低流程管理与人员管理成本。

业内人士指出,对不少中小企业而言,借力工业互联网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仍需进一步明晰。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相关服务功能应用、赋能中小企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均处于初级阶段。

针对下一步发展,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表示,将加强政策引导和经验推广,总结一批数字化转型成熟模式和路径,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标准及评价模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制定重点细分行业和领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案例和手段工具。

鼓励各地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引导帮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转型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融资。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在2021年完成非上市投融资46起,披露总金额突破68亿元,同比增长85.9%。同年,共有19家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成功上市,募集资金总额突破145亿元。业内分析,以上成果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围绕进一步优化工业互联网行业产融合作环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高级工程师王慧娴建议,强化行业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联动机制,畅通资金需求方和投资方沟通渠道;支持工业互联网企业通过发债、抵押、担保、借贷、金融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定期开展研究、分析与预测,探索产融互动新路径,推动产业良性发展。